APP下载
机会在手,求职信息实时掌握
    Alternate Text
    APP下载
    Alternate Text
    微信公众号
    Alternate Text
    小程序
首页 > 事业单位招聘 > 招聘详情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5年面向全球诚聘全职博士后

分享至

一、医院概况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始创于1883年(清光绪九年),是国家首批三级甲等医院,江苏省卫健委直属的省级医院,江苏省区域医疗中心,江苏省高水平医院、研究型医院和高质量发展省级试点医院。

医院现有职工5655人,其中正高级专家483人,副高级专家976人。设有临床医技科室45个,临床医学教研室48个,省部级以上培训基地16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省区域医疗中心7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个、省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临床医学中心3个、省医学创新中心4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36个。内科血液病学、骨外科学为国家重点学科,骨科、血液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呼吸内科、临床护理、神经外科、临床药学、麻醉科、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急诊科、病理科、胸外科、放射科、普外科、消化内科、泌尿外科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为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

医院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现有博士生导师137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医学专家,培养了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医学人才。近年,医院5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次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相继获得优青、杰青等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保持在较高水平。

二、待遇与保障

1、薪酬:在站时间一般为3年。税前年薪30万,中期考核优秀奖补金10万元,考核良好奖补金5万元;出站考核优秀奖补金60万元,考核良好奖补金30万元。

2、科研专项经费:医院提供20/人的科研专项经费,用于开展科研工作。

3、住房补贴:医院提供每位统招博士后3000/月住房补贴,同时符合条件者可申请苏州市人才乐居工程。

4、项目申报:医院鼓励和支持博士后在站申报各级各类科研及人才项目,所获得的资助补贴不计入总薪酬,另外按规定叠加发放。

5、市级奖励:按规定享受苏州市博士后奖励。

6、科研奖励:发表论文及主持项目按照医院科研管理办法享受奖励,额外叠加发放,不计入总薪酬。

7、择优留院:对于德才兼备、业绩优异、成果突出,出站考核结果良好及以上等次的全职博士后,期满出站后,根据岗位需要及个人意愿,可优先考虑留院工作。

三、岗位要求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遵纪守法,品学兼优,身心健康;

2.热爱医疗卫生事业,具备较好的科研基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3.进站时,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

4.进站时,取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三年;

5.申请者原则上在申请进站前三年内以第一作者(独立或排第一)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至少1篇科研论著,具有高质量科研成果者,经审批可适当放宽。

四、各类项目资助

项目名称项目类别资助标准
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a/b/c)

a档为博新计划

a28万元人民币/+8万元人民币项目经费

b18万元人民币/

c12万元人民币/

资助期2

博士后国(境)外交流项目学术交流项目每人2万元人民币
香江学者计划每人36万元人民币和43.92万港币
澳门青年学者计划每人36万元人民币和42万澳门币
中德博士后交流项目中方资助每人30万元人民币,德方按月资助每人1500欧元
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自然科学:8万元人民币项目经费
特别资助自然科学:18万元人民币项目经费
优秀学术专著出版资助每部专著平均12万元人民币
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a25万人民币/年;b15万人民币/年;c10万人民币/年,资助期2年。出站后留苏工作,按规定程序和要求纳入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

五、岗位需求(按导师姓名拼音排序)

序号导师姓名研究方向招收人数
1陈成1.肺脏感染免疫;

2.肺部肿瘤免疫。

1-2
2陈罡1.脑卒中(脑缺血、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关键神经保护靶点的转化医学研究;

2.神经血管单元及神经胶质网络通路调控卒中后脑损伤的机制研究;

3.神经炎症及血肿清除在卒中后脑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机制。

2
3陈华兵1.靶向性纳米药物及协同治疗机制;

2.肿瘤精准成像的智能纳米探针。

2-3
4陈凯1.肺癌多器官菌群多样性图谱构建,结合免疫、遗传、微生物等多学科交叉研究肠道和瘤内菌群影响肺癌发展的机制,解析不同亚型肺癌患者免疫应答水平在人群中的菌群异质性与遗传变异、基因调控差异之间的关系,探索并优化菌群移植辅助治疗的临床策略。

2.中药单体的新型纳米水凝胶药物递送系统的构建和调控胰腺癌免疫微环境的机制,以及临床转化研究。

1
5陈亮1.脊柱脊髓损伤炎症微环境形成机制及相应纳米材料生物学调控策略;

2.骨、椎间盘、脊髓类器官的构建和评价体系建立;

3.骨科生物活性材料等研究。

2
6陈苏宁1.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

2.基于白血病全息数据构建白血病致病与预后治疗模型;

3.ai赋能白血病诊断与治疗。

2-3
7陈卫昌1.胃癌免疫微环境的组成、重塑和调控机制。探讨γδt细胞等关键免疫细胞或靶分子调控胃癌免疫逃逸的作用机制。

2.肠上皮细胞铁死亡与γδt细胞亚群分化相互调控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及机制。

1-2
8陈友国1.妇科恶性肿瘤临床和基础研究;

2.高危妊娠;

3.妇科临床研究。

2
9程亮纳米材料生物学效应及增效肿瘤免疫治疗。2
10戴克胜血栓与止血1
11第五娟1.放射性药物;

2.核素体内促排;

3.辐射防护。

3
12董凤林1.人工智能;

2.超声分子影像;

3.超声介入。

1
13方琪1.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学习的脑卒中急诊急救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多模态数据的实时分析与预后预测模型;

2.协调多机构数据协同与标准化接口设计,构建院前-院内一体化的急性脑卒中管理平台,探索诊疗路径的智能化优化策略;

3.解决肠道菌群通过il-18等炎症因子调控脑卒中后抑郁的分子机制;

4.依托苏州市神经疾病临床医学中心,开展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诊疗技术创新;

5.干细胞外泌体在遗传性肌肉疾病中的应用及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

1
14傅琤琤1.多发性骨髓瘤的免疫治疗;

2.多发性骨髓瘤髓外病变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3.新型显像在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

1
15高芹芹1.妊娠并发症(妊娠期高血压/妊娠糖尿病)的病理机制;

2.孕期不良因素诱导胚胎/胎儿发育异常的作用机制;

3.孕期不良因素诱导母胎源性疾病(心血管、神经、代谢系统)的发生机制。

1
16耿德春1.骨质疏松或骨关节炎基础与临床研究;

2.内植物-骨界面调控策略及干预新靶点。

1-2
17郭炯炯1.肌肉骨骼系统多组学多模态数据整合技术的知识迁移;

2.运动系统疾病新型靶向修复材料的研发;

3.医学与物理光学的交叉学科研究。

3
18郭凌川1.消化系统肿瘤的基础与转化研究;

2.肺癌的基础与转化研究;

3.淋巴造血肿瘤的基础与转化研究。

1
19何宋兵1.结直肠癌的菌群与代谢免疫调控;

2.结直肠癌免疫治疗耐受的机制研究;

3.肠癌肝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

1-2
20胡春洪1.心胸影像学:冠脉cta、心脏mri相关研究;

2.神经影像学:脑功能成像、脑胶质瘤多模态mri成像等。

2
21胡士军1.利用人心脏类器官和人工智能技术解析心血管疾病机制和药物筛选;

2.利用人多能干细胞研究太空失重等条件对心血管调控并探寻干预策略。

2
22黄海雯1.淋巴瘤发病的分子机制;

2.淋巴瘤免疫治疗;

3.免疫微环境与淋巴瘤。

1
23黄建安1.肺部肿瘤的临床与基础;

2.急性肺损伤;

3.肺部感染。

1
24黄玉华1.聚集诱导发光(aie)等材料在前列腺癌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2.前列腺癌中脂质代谢等相关研究。

2
25嵇富海1.围术期重要脏器损伤的机理与防治;

2.麻醉药对脑功能的影响及分子机制;

3.急慢性疼痛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

2
26姜岩1.环境表观遗传学与心血管重塑机制(基于dna甲基化标志物的动脉粥样硬化早期预警系统);

2.代谢性环境应激与心肌重构(高糖高脂微环境下心肌细胞线粒体-内质网交互对话机制);

3.基因-环境交互作用与心血管精准医疗(构建区域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模型);

4.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血管稳态(生殖健康人群心血管风险评估)。

1
27蒋廷波1.心血管临床(电生理);

2.基础研究(心力衰竭);

3.基础研究(心律失常)。

2
28李斌1.先进生物材料及医疗器械研发及临床转化;

2.组织再生相关生物力学与力学生物学;

3.运动系统退变与再生修复及其机制;

4.其他组织再生修复。

3
29李海英1.脑卒中后神经胶质网络功能紊乱的病理机制研究;

2.脑卒中后神经环路异常的病理机制探索。

1
30李明1.早期肾损伤的生物学标志物研究;

2.核药诱发肾损伤的机制及其防治。

1
31李锐1.消化内镜相关器械与技术研发;

2.消化道肿瘤基础与临床。

2
32梁国政1.血管稳态的机械感受器筛选与力学调控机制;

2.血管重构中细胞表型转化的分子机制。

1
33刘济生1.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的发病及复发转移机制研究;

2.感音神经性耳聋(snhl)人工听觉植入后的真实情境言语感知机制研究;

3.嗜酸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t2-crswnp)的发病机制研究;

4.口咽微生物组学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作用机制研究。

1-2
34陆培荣1.遗传性视网膜病变的优化适宜治疗(基因治疗)

2.新生血管性眼病(年龄相关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及适宜干预。

2
35马全红1.认知障碍的机理研究;

2.认知活动的神经电生理规律;

3.神经元-胶质细胞交互作用在认知障碍中的作用。

2
36茅彩萍1.遗传及环境因素对生殖细胞/胚胎发育的影响及其机制;

2.art新技术研发及其临床转化应用;

3.生殖与再生医学(干细胞技术)的交叉研究与转化;

4.生育力保存新技术研发及临床转化。

1
37缪丽燕1.基于同位素示踪技术的物质平衡和分子影像研究;

2.类器官研究。

1-2
38祁小飞微生态与造血系统疾病。1
39秦磊1.肝癌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2.肝移植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3.达芬奇手术在肝胆胰疾病中的应用及深入研究。

2
40秦颂兵1.基于实时监测肿瘤免疫微环境状态的放射免疫联用策略及其机制研究;

2.探索可诱导循环瘤原t细胞的放疗诱导策略,并研究其机制,制定放疗联合免疫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3.多功能武装car-t细胞联合放疗治疗晚期实体瘤临床前及临床研究。

2
41邵拓1.脂肪肝的治疗与诊断;

2.嵌合抗原受体细胞免疫疗法在肝纤维化和肝癌中的作用。

1
42沈蕾足细胞相关肾病的免疫机制研究。1
43沈振亚1.利用干细胞及其衍生物调控心肌修复的机制研究;

2.从遗传/环境不同维度解析主动脉瘤/夹层形成的分子机制及预警、干预靶点的研究;

3.心脏移植(同种/异种)免疫耐受的研究;

4.探索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新机制和治疗新方法的研究。

3
44施勤骨科基础和转化研究。1-2
45史海斌1.肿瘤核医学药物研发;

2.分子探针与核医学成像;

3.肿瘤诊疗一体化研究。

1
46孙亮1.质子、重离子临床新型剂量-效应关系研究;

2.质子、重离子体内剂量反演算法研究。

1
47孙晓欧1.颅脑创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2.神经重症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2
48唐明亮1.壁面剪切力与主动脉夹层关系研究;

2.可调力学通过影响细胞器调控心血管生理病理研究。

1
49唐晓文1.car-t细胞的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

2.肠道微生态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细胞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3.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的诊治策略研究;

4.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5.白血病难治复发机制及治疗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

2
50陶金1.疼痛调控的表观遗传机制;

2.疼痛调控的神经环路机制;

3.偏头痛离子通道药物开发。

1-2
51王利利1.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在消化道肿瘤中的研究;

2.放射性肺损伤的机制研究。

1
52王殳凹1.核能放射化学;

2.环境放射化学;

3.辐射防护;

4.放射性元素化学;

5.辐射化学;

6.核技术应用。

3
53王振欣1.晚期胃肠道肿瘤获得性耐药机制研究;

2.蛋白质酰基化修饰在胃肠道肿瘤转移过程的作用;

3.非编码rna在胃肠道肿瘤转移过程的作用。

1
54王中1.脑血管病方向:复杂性脑血管病发病机制、内在分子生物学机制、脑血管病的微创技术创新研究及脑保护靶点研究、脑血管痉挛等及其他相关研究;

2.脑肿瘤方向:复杂性颅底解剖与内在分子生物学机制、脑肿瘤的创新研究及脑保护靶点研究等及其他相关研究。

2
55魏明刚1.肾脏病的基础与临床;

2.肾脏纤维化的发生与防治;

3.天然药物与慢性肾脏病防治。

1
56吴德沛1.恶性血液病发病机制、诊断分型及靶向治疗;

2.造血干细胞移植gvhd免疫机制及复发干预。

2
57吴江1.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研究;

2.脑胶质瘤的基础研究。

1
58吴书旺1.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在疤痕修复中的应用;

2.创面修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3.皮肤类器官的培养。

3
59吴小津1.免疫缺陷血液病患者重度感染的微生态与代谢组学机制和预测模型建立;

2.恶性血液病患者细胞免疫图谱和机制研究。

1
60谢宇锋肺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1
61徐广银1.慢性疼痛的分子生物学及表观调控机制研究;

2.脑肠轴功能稳态及其失衡的中枢神经敏化机制研究;

3.负性情绪和本能行为的神经环路机制与干预策略研究。

2
62徐鹏1.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机制和干预策略;

2.正常巨核系/红系发育调控机制;

3.白血病的新药靶鉴定。

1
63徐杨1.恶性血液肿瘤精准诊疗;

2.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优化。

1-2
64许春芳1.胰腺疾病的基础与临床;

2.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基础与临床。

1
65薛群1.血管神经单元在认知障碍中的作用机制;

2.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机制及临床转化研究;

3.阿尔兹海默病的生物标志物研发及临床转化研究。

1
66薛胜利恶性血液病的分子靶向与免疫靶向治疗。1
67杨惠林1.骨科相关疾病的诊疗基础和临床研究(脊柱外科);

2.骨科医疗器械的研发及转化;

3.骨质疏松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

4.骨组织工程的研发和临床转化研究。

3
68杨凯1.肿瘤放射免疫治疗;

2.放射性核药研发。

1
69杨涛1.高性能药物载体及其递送系统;

2.肿瘤协同治疗;

3.用于肿瘤早期精准诊断的影像探针;

4.大数据分析及ai

1-3
70虞正权1.脑中线深部肿瘤围手术期精准评估及规范化诊疗;

2.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机制研究。

2
71张洪涛1.非小细胞肺癌转移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

2.基于tgf-β/smads信号通路调控的肺癌转移机理;

3.肺癌转移相关蛋白的翻译后修饰调控。

1
72张进平淋巴细胞发育、活化和耐受、肿瘤免疫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1
73赵军1.胸部肿瘤发生、进展、耐药的机制研究;

2.胸部肿瘤免疫治疗的基础及临床转化研究;

3.器官移植(包括肺、气管等)的替代疗法和前沿创新技术研究;

4.类器官在胸部肿瘤药物筛选中的转化应用。

2
74赵鑫1.结直肠癌基础与临床研究;

2.结直肠癌肿瘤免疫治疗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

3.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机制及临床诊治转化研究。

1
75镇学初1.神经精神药理;

2.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开发;

3.神经环路与cns疾病;

4.神经炎症调控。

1
76郑慧1.病毒性脓毒症相关诊断标志物研究;

2.抗病毒免疫信号通路研究;

3.代谢调控抗病毒免疫反应的机理研究。

2
77钟志远1.器官靶向mrna递送载体研究和应用;

2.囊泡纳米药物用于白血病和脑胶质瘤等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

3.载药微球用于肝癌的栓塞免疫治疗。

2
78周芳芳1.肿瘤免疫响应机制;

2.肿瘤及免疫代谢;

3.肿瘤相关组学分析。

2
79周金华1.妇科肿瘤的发病机制探讨及靶向治疗;

2.肿瘤靶向治疗药物的开发及转化;

3.肿瘤生物样本库及类器官平台的建立;

4.干细胞在妇产科疾病中的应用。

1
80周进胃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1-2
81周玲1.糖尿病肾病的免疫和炎症机制的研究;

2.外泌体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3.血小板膜糖蛋白在糖尿病肾病足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
82周秀敏肺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1
83周幽心1.脑胶质瘤类器官在临床精准治疗中的应用;

2.脑胶质瘤耐药机制和靶向治疗的研究;

3.脑肿瘤的免疫治疗。

1
84朱虹1.原发性肝癌的免疫微环境与免疫逃逸/耐受;

2.原发性肝癌发生、复发转移、耐药的分子机制。

1
85朱晓黎1.肝癌介入联合靶向、免疫基础及临床研究;

2.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介入诊疗基础及临床研究;

3.新型血管内栓塞材料研发及转化应用研究。

1
86朱雪松1.骨与软骨缺损的修复研究;

2.骨质疏松发病机制及防治;

3.骨性关节炎发病机制及干预策略研究;

4.骨科生物材料及转化研究。

2
87邹操1.心房颤动心房纤维化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2.心梗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

3.心力衰竭心肌免疫微环境调控的研究。

1
88邹俊1.骨生物学;

2.骨科生物材料。

1

六、应聘方式

应聘者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基本信息并上传个人简历(简历命名为姓名+统招科研/临床博士后应聘+意向导师)或发送至电子邮箱sdfyybsh@126.com

二维码(请点击链接查看详情)

联系人:老师,0512-67972943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

来源链接:

https://medical.suda.edu.cn/2f/65/c10296a667493/page.htm

更多最新博士后招收资讯请关注:

高才博士后】网站→https://boshihou.gaoxiaojob.com

高才博士后】微信公众号→微信号:bshjob

专题推荐

进入关怀模式